鄉村振興,文化先行。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多次就基層文化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頂層設計不斷完善。但是,鄉村文化建設面臨諸多困境,傳統文化被漠視:無論是拜金主義盛行,傳統價值觀念扭曲,還是不良風氣的傳播,賭博、天價禮金等惡習的侵染……實的鄉村無法安頓農民的靈魂,因此,務必要推動基層文化建設,讓基層文化的“一池春水”漾生機。
打造文化陣地,讓百姓“身有所棲”。文化服務不是一陣風的事,文化本身有著極強的持續性,我們總搞一些“運動式”服務,顯然是無法滿足當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能否讓群眾“天天有文化”、“周周有文化”、“月月有文化”、直到“年年有文化”,是未來文化供給側改革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激發群眾的文化熱情,讓群眾自己當自己的文化主角,是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毛主席曾說過“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只有讓群眾真正參與到文化創造中,才能在文化形式上、表達方式上、組織模式上進行創新。正如“老楊劇團”的成功,可以看出群眾對于文化的自發熱情一旦被點燃,將帶來有效的文化創新。因此,有創造力和創新力的文化,關鍵還在打造讓老百姓滿意的文化陣地。
創新文化活動,讓百姓“心有所寄”。創新好文化陣地,舉行百姓喜聞樂見、樂于參與的基層文化活動,是推進基層文化建設的關鍵之舉。從部分地區農家書屋常年關閉,再到文化紀念館門可羅雀,再到文化禮堂淪為擺設……基層文化建設缺乏創新思維,文化活動形式單一、古板,難以讓文化走進百姓、扎根群眾。新疆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添彩童年生活,成就少年夢想;山東臨沭縣朱村村史檔案館,村史文化浸潤心田,紅色歷史在傳承、在發揚;江蘇徐州市賈汪區馬莊農民樂團,讓農民樂團唱響幸福歌... ...文化活動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結合當地群眾特點,問需于民、服務于民,文化活動吸引人,才能發揮文化啟迪心靈、滋養精神的作用。
豐富文化內容,讓百姓“各有所好”。 不同年齡層次的農民對農村文化活動的認同和參與呈現顯著差異。如今,大多數農村地區老年文化活動比較紅火,卻忽視了青年文化活動。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農村,不僅是因為城里收入高、機會多、環境好等外在因素,更重要是因為城市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對他們有著巨大吸引力,而這些正是基層文化配送錯位所導致的。如何針對不同群體開展相應的文化活動,是當前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個緊迫課題。農村文化建設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只有區分不同群體,增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針對性,才能滿足不同群體對文化內容的需求,真是使基層優秀文化內化于農民心中,外化于他們的行為和實踐中。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樣的愿景,不僅僅是好山好水,鄉愁之中更應有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推進基層文化建設,做好“鑄魂”工作,讓百姓“身有所棲”“心有所寄”“各有所好”,走好先輩們走過的道路,讓更多群眾在基層優秀文化熏陶,獲得積極向上的人生。
聲明:本站點發布的來源標注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權均屬中公教育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中公教育申論備考頻道)
掃碼系統刷題,參加每周??即筚?/p>
下載安裝后,點擊“刷題”按鈕即可暢享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08-12
08-12
08-12
08-11
08-11
08-11
08-12
08-12
08-12
08-12
08-12
08-12
08-12
08-12
08-12
08-11
08-11
08-11
08-11
08-11
08-11
08-11
08-11
08-10